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文化旅游

惠民:做优全域旅游,多业融合构建文旅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1-01-22

近年来,滨州市惠民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为契机,大力推动文旅融合,提出并实施了“旅游富县”战略,围绕“1234”旅游发展目标,倾力培植“孙子故里·惠民”旅游城市品牌,着力构建北部孙武古城兵学体验、南部魏集古镇黄河风情、东部温泉康体休闲养生、西部森林公园“天然氧吧”的全域旅游格局。

目前,惠民县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3A级旅游景区7家,省级旅游强镇6个。先后荣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山东旅游强县、山东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山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探索出了“文旅一业突破,引领多业融合”的平原地区全域旅游发展之路。

规划建设 引领惠民旅游新方向

2019年惠民县组建惠民县文化和旅游局、惠民县休闲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中心、魏集古镇旅游度假区服务中心,3个文化和旅游单位协同推进全域旅游发展。2011年至今,先后成立以惠民县县长、县政协主席任组长,党政统筹、多部门参与的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文化休闲区建设指挥部、文化教育旅游招商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推进旅游与国土、城建、农业、林业等多规融合,先后编制《惠民县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惠民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旅游发展规划,将各旅游项目、景区(点)串珠成链,形成了9条四季主题旅游线路,打造“春赏民俗看鲜花、夏游黄河观林海、秋摘桃果研兵法、冬滑冰雪泡温泉”的“全域+全季”旅游发展格局。

以理念创新引领惠民老城建设,保护生态资源同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坚守绿色生态发展凸显后发优势,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古城。修复千年护城河,贯通环城水系7.4公里,古城公园、月亮湾湿地“水绿交融”,形成水环城,城依水的古城水墨画。古城北部开启“古韵慢城·乐安惠民”项目建设,在原址上恢复北宋棣州古城北城门,逐步恢复青砖黛瓦等古建筑风貌。建成滨惠景观大道,构建30分钟畅游2个4A级、5个3A级旅游景区,50分钟畅达滨州城区,真正跑出全域旅游“加速度”。

惠民县通过引导房地产企业转型投资旅游大项目,先后建设了魏集古村落、鑫诚田园生态旅游区、渤海革命老区兵器博物馆等旅游优质项目,有力补充亲子游、乡村游等线路内容,满足滨州市周边“微度假”需求。2019年春节期间魏集古村落单日游客高达7万人次,彰显旅游蓬勃发展的活力。

“旅游+” 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

“旅游+文化”,赋予旅游发展之魂。惠民县立足“兵圣”孙武故里、渤海革命老区等文化底蕴,积极挖掘孙子文化、红色文化。重点深入挖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魏集古村落、魏氏庄园、武定府衙等景区设立非遗展览馆、非遗文化一条街、非遗体验馆,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惠民悠久的历史文化,让文化真正成为旅游的魂。

“旅游+农业”,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惠民县按照“一镇一特色,一村一亮点”,丰富提升垂钓园、采摘园等传统旅游业态,建设报纸博物馆、乡村记忆馆、无动力儿童乐园、梦幻花房等旅游业态,积极创建精品旅游小镇、精品旅游特色村、景区化村庄。

“旅游+教育”,做活研学旅游市场。惠民县成立红色文化研学旅行联盟,深入挖掘渤海区历史遗迹、英烈事迹、先进典型等资料信息,开发孙子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国学文化、非遗文化等研学游课程,整合全县研学游基地,形成1日—3日游惠民研学游线路。

“旅游+N”融合,增加旅游多样性与参与性。惠民是全国绿化模范县,是中国白蜡之乡,有几十万亩的苗木生产基地,森林覆盖率保持在45%以上。惠民立足产业基础,建设孙子故里森林公园,探索开展森林康养旅游。

激活夜经济 培育旅游发展新业态

惠民县大力推动景区开展夜间旅游市场,武定府衙景区启动“武定府衙记忆·青啤之夜”美食广场活动。魏集古村落景区晚上免费入园,让游客体验鲁北夜景,民宿凌晨时段半价优惠,提高了夜间经营收入。为方便群众借阅图书,暑假期间惠民县图书馆每周二至周日晚上7点到9点对外开放。

惠民县立足国内大循环,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创新势能,以北京、天津、济南“都市圈微度假最美后花园”为新目标,培育旅游发展新业态,激活旅游发展新动力,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孙子文化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