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孙子故里在惠民

孙武故里考析

发布时间:2020-09-08

关于孙武的里籍问题,首见于唐代林宝所著《元和姓纂》一书,在其卷四第二十三魂韵下说:“孙氏,乐安,孙武之后。”到了宋代欧阳修、宋祁所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北宋末年邓名世所编著的《古今姓氏书辨证》问世,又较为确切地肯定了孙武为齐乐安人,而且还较为详尽地考查了孙武的家世。这是我们考析其故里两份极为珍贵的史料。

《新唐书》卷七十三下记载:“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

《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除把“恒字”写作“常”外(古代“常”与“恒”意同),其余与《新唐书》有关记载完全相同。

这就是说,孙武出身于齐国军事世家田氏,其祖父田书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同时又把乐安封给孙书作食邑。

清代史学家孙星衍在《孙子十家注·序》中也说过:“孙子,盖陈书之后,陈书见《春秋》、《传》称孙书,《姓氏书》以为景公赐姓言非无本。又泰山新出孙夫人碑,亦云与齐同姓……吾家出乐安,真孙子之后。”

现在的问题是,齐国的乐安是今天什么地方?

据查,在春秋战国至秦的历史文献中,没有乐安这个地名。乐安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而汉以后之乐安又出现了四种不同的行政区划和地理区域,即:乐安城、乐安县、乐安国、乐安郡。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乐安城”,盖汉元帝时匡衡所封,显然与孙武故里无干,故勿须考析;“乐安县”,汉置,晋县省而城存,在今山东博兴县北;“乐安国”东汉时改千乘郡为乐安国,治临济,晋徙治高苑;“乐安郡”,南朝宋置,隋废,今广饶县治。隋置棣州,唐改乐安郡,寻复为棣州,故治在今山东省惠民县南,明改棣州为乐安,后改为武定州为山东武定府,即今惠民县,明永乐时汉王高煦有罪,徙封乐安。

又参考《旧唐书·地理志》、《宋书》、《寰宇通志》、《读史方舆纪要》等地理志书可知:①今治临济的“乐安国”晋以后废止了;②今博兴县北的“乐安县”晋县省后入博昌;③今广饶治的南朝宋置的乐安郡,隋已废止;④隋置的棣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乐安郡,它却一直沿袭下来,明成祖六年(公元1408年)又将棣州复改为乐安州数年,到了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置附郭县为惠民。

上述乐安演变的沿革,为我们考析乐安提供了一条可循之径:那就是要紧紧抓住唐代乐安郡的设置情况。

唐代史学家杜佑编著的《通典》对“棣州”和“乐安郡”的地理方位有较为明确的记载:“棣州(杜佑注:今治厌次县),春秋、战国属齐,秦为齐郡之地。汉属平原、渤海、千乘三郡地。后汉为平原郡、乐安国地。晋为乐安、乐陵二国地。宋为乐陵郡。后魏又为乐陵乐安二郡地。隋属渤海郡。大唐武德四年又分置棣州或为乐安郡,领县五:厌次、商河、阳信、渤海、蒲台。”“乐安郡”东至海二百二十里,南至淄川郡二百一十里,西至平原郡(今德州)二百四十里,北至景城郡(今沧州)二百五十里。东南到北海郡(今青州)三百一十里,西南到济南郡二百四十里,西北到景城郡二百三十里,东北到海一百九十里……”。文中所提到的“乐安郡”地理方位,正是今惠民县境。

关于惠民县是由乐安郡沿袭而来的文献记载是很多的,如后晋刘昭等撰《旧唐书》五志卷三十八载:“棣州上,后汉乐安郡。隋渤海郡之厌次县”;元脱脱等撰《金史》二纪志卷二十五地理志中载:“棣州上,……宋乐安郡,县三:厌次上,商河中,阳信下;镇九:厌次清河、归化、达多、永利、脂角。”(现惠民县境内仍有清河镇归化镇、淄角镇地名);明嘉靖《武定州志》建置沿革志第一载:“历春秋战国俱为齐地。秦为齐郡地,始皇东巡厌气次舍于此,又名其地曰厌次。东汉和帝改千乘郡为乐安国。隋开皇六年废渤海郡置棣州,(编者刘继先注:武定为州自此始)。天宝初改棣州为乐安郡(刘继先注:按唐乐安郡即棣州也)。大明兵取棣州,洪武元年省厌次入棣州,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以棣字犯讳改棣州为乐安州……。”清光绪十二年沈世铨等编修的《惠民县志》卷一“建置沿革志”第2页也载文:“汉和帝改千乘为乐安国,至献帝建安安中以乐安国分置乐安郡,徙厌次属焉。唐天宝初,改棣州为乐安郡,仍治厌次……清雍正二年(1724年)武定州升为直隶州,县三:阳信、海丰、乐陵,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州为府,始置附郭县为惠民,辖九县一州……”。这里所举出关于惠民县是由乐安郡沿袭而来的多处文献记载与《通典》所述棣州(或为乐安郡)历史沿革完全吻合,足以说明现今的惠民县与历史上乐安郡是一脉相承的,并也有力地驳斥了主孙武故里“博兴说”的同志所持:“秦汉以前惠民和乐安毫无关系,惠民和乐安发生关系只是明初的事”的论点。

大凡这类古代名城,总会留下一些历史的爪痕。至今在我们惠民县境内还流传着一些有关孙武后代居住地方的传闻遗事,在这里举上几例,作为孙武故里在今惠民县境内一说的旁证。

1、在今惠民县城南门街和城郊刘皮家、袁侯、孙庙一带老人们回忆确认在袁侯村西头建有孙武庙一座。南门街孙玉凤一家自称是孙武后代,其土地证上有“北至庙基”的记载。孙武庙不同于关帝庙,若非确有因由,群众是不会修建的。

2、今惠民县城北省屯乡的“堡武家”原庄名就叫“孙武家”,庄里的人说自己是孙武后代。

3、今惠民县城西梁家乡“石头孙”传有“孙子乳名叫石头”,后代为纪念孙子而命庄名“石头孙”的遗事。

4、今惠民县城东桑落墅镇北有古镇遗址,并距城三里许有孙、田、陈村;城西石庙镇有个村叫“孙田吴(武)”,其附近相邻的村叫:东西陈、大田、小田、叶田、田新。这种布局不会是偶然的巧合吧?

5、今惠民县城南靠近原唐朝乐安郡治(先棣州)古城遗址地方也有不少孙姓庄子:孙家集、孙家沟等,他们也自称是孙武的后代……。

从举出的这些流传至今的惠民县有关孙武后代传闻轶事中,不难看出孙武后裔在惠民县是不少的。后代的多源并存也是合乎情理的。为了进一步确认孙武的故里,特作以上考证,不当之处,请专家学者们指正。

《孙子故里》解放军出版,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