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孙子故里在惠民

《孙武故里新考·序》

发布时间:2007-04-18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孙子的家事生平缺乏明确的史料记载。孟子云:“咏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为着知人论世,为着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兵学文化,对孙子的身世包括他的故里进行考辨是完全必要的,这是孙子研究领域里不可或缺、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应该看到,研究孙子故里,疑难问题多,派生问题多,它仿佛是一座迷魂阵,远远望去,“纷纷纭纭”、“混混沌沌”,难寻入门之道。

当然,这不是说这个问题有多么神秘,更不是说这个问题不能探究。其实,方法对了,迎刃而解;方法不对,南辕北辙。

那么,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

正确的方法就是弄清乐安,只有弄清乐安,才能确定孙子的故里。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孙子故里在乐安是唐朝时孙子的后裔披露的,是唐朝政府经过广泛调查、认真考辨,最终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确定的,是见诸官方史书记载的。因此,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考证孙子故里的工作只有一件事要做,那就是考证唐朝人所说的这个乐安今天在哪里?如果要推翻唐人的观点,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须拿出比唐朝更早、更可靠的史料来。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用唐朝以前的史料,尤其是先秦时候的史料来考证孙子故里呢?回答很简单:前人没有给我们留下这方面的史料。《左传》连孙武的姓名都没有提及,为孙子立传的史学家司马迁,也仅仅明确了孙子是齐国人而已。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到了唐朝又来关注这件事,特别是唐朝政府要下大力气来管孙子故里之类的小事呢?不,这在当时来说可不是小事。因为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通过查看一姓、一家、一族的门第、郡望,判断其社会地位的高下。但是,由于长期战乱,大批豪族大姓沦亡了,造成“公侯子孙失其本系”(《隋书·经籍志》)的局面。唐朝政府为了重新建立士族集团的统治秩序,划分士族与庶族的范围,唐太宗以及其后的唐宪宗两次下令修订天下姓氏之书,于是揭开了孙子身世及故里的千古之谜。今天我们还能见到的成果,就是唐宪宗时林宝的《元和姓纂》。继林宝之后,北宋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南宋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正》,又把孙子的身世考证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那么,当时又是依据什么确认孙子故里在乐安的呢?有三条原则:一是得姓之源;二是祖籍所在;三是郡望由来。哪个地方符合这三条原则,它就是某人的故里。原来,孙子的祖父陈(田)书由于伐莒有功,齐景公给予“赐姓孙氏,食邑乐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隆遇和厚赏。也就是说,孙子的祖父孙书其人便是他这一支孙氏族人的得姓之源,而孙书的采邑乐安则是这一支孙氏族人的祖籍和郡望。因此唐朝的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便是孙子的故里。

孙子故里问题的讨论已有十几年了,至今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这个问题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学术问题只有通过讨论的方式去解决。只要抱着良好的动机,采取正确的方法,脚踏实地地去进行仔细的、科学的考证,孙子故里的真实性结论就不难得出来。

郭克勤同志的《孙武故里新考》洋洋20多万言,充分阐述了“惠民说”的论点和论据,确实下了不少工夫。总的看来,他对孙子故里的考察是全面的,梳理是系统的,考证是缜密的,学风是端正的,结论是正确的。我们认为,《孙武故里新考》的出版,无疑是孙子故里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表面看来,孙子故里的研究似乎转了一圈又回到原地,又回到传统的“惠民说”。其实,经过这些年的讨论,孙子故里研究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由原来的只知其然进到了已初步知其所以然,这些成绩的取得,理所当然地成为孙子兵学研究兴旺繁荣的标志之一。

是为序。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  会长     姚有志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     吴如嵩

2007年4月18日